唐宋除了诗词,还有果茶和冰激凌
炎热的夏季到来了,人们用各种办法消暑:盖着被子吹空调,就着火锅喝冷饮,在冰火几重天里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惬意和便利。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消暑祛热的呢?
历史上有记载,冷饮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为了消暑散热,在冬季的时候会把冰采好,储藏在深深的地窖里,等到夏季天热的时候再储存到“青铜冰鉴”中使用。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 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招魂》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夏天饮品,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煞是舒服。
人为的制冰技术,直到唐朝末期才出现。人们发现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来的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可以将水降至结冰。因此人们将其用于夏日制冰。当时出现“冰商”的职业,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冷饮只有王公贵族和富商能够消费得起。到了宋代,冷饮小吃日益精美,成本廉价,也慢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冷饮品种众多,如沙糖绿豆、木瓜汁、红茶水、紫苏饮、沉香水、冰雪等。

宋末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在元朝的时候,一位精明的食品店商人突发奇想,他尝试着在冰中添加一些蜜糖、牛奶和珍珠粉,结果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
13世纪,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带回了中国的冰淇淋制法。公元1500年,法国一位国王与意大利皇室的一位成员结婚时,冰淇淋又由意大利传入了法国。法国人在原有做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配料。1625年,新继位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能吃到这种消暑食品,曾专门聘请了一位厨师来制作冰淇淋,并要求这位厨师对冰淇淋的配方严加保密。
大约在1700年,冰淇淋传入美洲大陆。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对这种新工艺痴爱异常。当时,冰淇淋的制作还很不容易。人们要在夏天吃到这种食品,不得不在冬天到河里取冰块,把它们贮放在锯末里。冰激凌仍然是富贵人家的食品。1846年,美国的一位叫南希•约翰逊的女士对复杂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制造了一种手动曲柄式冷冻机,使冰淇淋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容易。1851年,美国人扎卡布•费斯赛尔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开办了美国首家冰淇淋制作工厂。
手动曲柄式冷冻机
1900年,由于电力和制冷学的广泛应用,冰淇淋的制作过程加快,降低了成本,从而使价格大大下降。从那以后,冰淇淋就开始成为一种普及的降暑食品。
于此同时期的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消暑神器酸梅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乌梅熬汤的记载中阐述,最早的酸梅汤是宋代作为一种避瘟疫的药品使用的,经过后世的多次改良,稳定成为现在的口味。
在金易先生所著《宫女谈往录》书中,宫女何氏对慈禧太后夏日在颐和园消暑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的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由此可见清宫夏季用冰之一斑。
另据慈禧的侄孙、曾于1900年随从护卫慈禧为躲避八国联军逃到西安的叶赫那拉•岳超写于1962年的回忆文章《庚子---辛丑随銮纪实》说:"辛丑在陕度夏,慈禧要吃冰镇酸梅汤,关中天气温热,向无存冰,御膳房计无所出。有当地人建议,谓距长安城西南百余里之太白山,山中有一岩洞,深邃阴凉,内有千年不化之冰。因命地方官每日派人赴太白山运冰,供御膳房用。"

历史发展到今天,以上所有的避暑方式在今天看来已然落后。但是现代比不上古人的是避暑方式不如古人健康。毕竟古代人不会有空调病和大气层问题。立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福荫,我们是否可以找到健康环保的避暑方式呢?这些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地球只有一个,这不是人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身的问题。